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面向海内外诚聘优秀博士后
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前身,是1983年成立的华中工学院新闻系,是全国工科院校创建的第一个新闻系。1998年,正式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。2003年,学院获新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;2005年,获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,系我国大陆最早的六家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。2007年,学院获准建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。在历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,学院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。
学院坚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,致力于推进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创新,以人文社科为基础,实行人文社科与理、工、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,特色鲜明,在新闻教育界、学界独树一帜。
当前,学院拥有专职教师47名,全职在站博士后4名。学院重点聚焦于新闻传播史论、新媒体传播、战略传播三个支柱性学科方向,培育智能传播、媒介与文明、健康传播等前沿性学科方向,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创新性学术成果。学院以“面向未来、学科融合、主流意识、国际视野”为发展理念,积极推进学科发展理念与机制转型,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、世界知名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高地。获批数十项国家社科重大、重点项目和国自科项目,建成多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平台,包括“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”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,与中国外文局共建的“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”,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“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”等,具备支持博士后从事前沿研究的有利条件。
因学科发展和重要项目研究需要,学院于2025年面向全球诚聘博士后若干名,竭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。
一、招聘岗位与数量
本站招聘的博士后,承担相关学术方向的科学研究,各招聘方向、依托课题、合作导师和招聘数量如下:
序
号
学术
方向
依托
课题
合作
导师
招聘
数量
1
科学与健康传播、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
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传播转型(Z20230041)
张明新
2
风险传播、媒介化治理与新媒体
提升面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媒介化治理能力研究(Z20220151)
郭小平
3
智能传播、品牌传播
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风险及综合治理研究(Z20250043)
李华君
4
智能云传播与万物互联网治理、智能科学与技术、复杂网络系统建模与分析
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(Z20230047)
李卫东
5
媒介考古学
文明多样性视野下的中国媒介考古(Z20210014)
唐海江
1-2
6
情绪传播、大数据分析
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负面情绪锚定机理研究(Z20230254)
余 红
7
国际传播
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国际传播研究(Z20230053)
徐明华
8
媒体伦理、智媒使用效果
国际传播视角下信息传播者的道德判断与媒体规范研究(Z20230245)
牛 静
9
国际传播、跨文化传播
新时代中国全球性议题设置能力建设研究(Z20210287)
陈 薇
10
智能传播
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研究(Z20240215)
徐 涵
二、申请条件
申请人获得博士学位;
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;
年龄不超过35周岁,身心健康;
参加过高水平研究项目,并取得较好研究成果;
其他有助于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。
三、聘期待遇
年薪不低于28万元(税前),对于部分入选特别资助计划者,年薪不低于34万元(税前);
聘期内参照学校在编在岗职工,享受子女入学入托、公费医疗、社保及其他福利;
可申请入住博士后公寓,对未能入住者,给予租房补贴;
在站博士后可申请认定助理研究员或评审副研究员任职资格;
博士后表现优秀者,可竞聘教师岗位。
四、申请程序
请申请人将个人简历、两篇学术研究代表作和学位学历证明(即将博士毕业者提供其他相关证明)电子版材料,发往学院党政办主任王老师邮箱:wlingling@hust.edu.cn,联系电话:027 8754 3520;
本站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初审,确定下一步考核人员;接受考核前,申请人请准备好研究计划书(5000字以内);进站考核合格者,通过进站审批后,学校正式聘用;
本招聘公告2025年内有效。根据申请情况,将分批次进行线下进站考核。
热忱期待和欢迎海内外优秀学者到本站从事博士后研究!
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
2025年5月8日
通信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南三楼522 邮政编码:430074 联系电话:027-87557406 传真:027-87542527 E-mail:postdoc@hust.edu.cn